过刊目录

  • 2023年, 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7-25
      

  • 全选
    |
  • 万超, 王冰鹤, 曹国红, 姚晨昊, 刘子剑, 谷建才, 任士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与多样性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龙头山种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布设与固定样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地调查,研究N、T和CK 3种经营模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与多样性的影响。N模式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均高于T模式和CK模式,经营2、4、6年,N模式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是T模式和CK模式的1倍、1倍、1.2倍、1.9倍、1.3倍、1.9倍,N模式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是T模式和CK模式的1倍、1.07倍、1.01倍、1.04倍、1.03倍、1.06倍;随着经营时间增加,径级分布在不断的变化,CK模式小径阶株数量百分比偏多,N模式和T模式中径阶株数量百分比偏多,N模式和T模式林分胸径分布相对CK模式向右偏移,N模式林分16 cm及以上径阶株数量百分比比T模式和CK模式提高了30.97%、17.24%;随着经营时间增加,N模式和N模式下灌草层物种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而CK模式下灌草物种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经营2年,N模式和T模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CK模式无显著性差异;经营6年,N模式和T模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CK模式(P<0.05),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提高(P<0.05)。N模式促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物种多样性;对于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而言,森林经营效果取决于长时间尺度上提高林分生长量,还需要对样地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研究。
  • 王娜, 杨会娜, 肖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蒙古栎种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变异规律,探索蒙古栎表型变异特点和性状地理分布格局,对来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5省6个蒙古栎天然种群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和多样性研究,采用巢式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对种群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蒙古栎的9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种群表型分化系数为48.12%,种群内表型分化程度略高于种群间表型分化程度;10个表型性状香农指数均大于1.00,性状表现丰富,种群变异系数差别较大,变异幅度为5.0%~51.1%,同一表型性状在不同种群间的变异及同一种群内不同表型性状的变异不同;利用聚类分析将蒙古栎种群分为3类,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不一致。
  • 付立华, 张菲, 张岩, 吴梦宇, 程顺, 许中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蓄积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类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估算塞罕坝地区云杉蓄积量,指导该地区云杉林的经营,本研究基于塞罕坝地区云杉样木实测数据,建立了该地区云杉林的二元材积模型和一元材积模型,根据以上2个模型构建了塞罕坝地区云杉林的二元立木材积表和一元立木材积表,并分析了经营措施对云杉林高径比的影响,比较了2个立木材积表的适用性,得出以下结论:(1)云杉林的高径比随抚育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塞罕坝云杉林最优的二元、一元材积模型分别为 V=0.000 085 06D1.969H0.684V=0.000 140D2.400;(3)应用t检验证明在塞罕坝地区,以上2个材积模型建立的材积表均有良好的适用性;(4)一元材积表计算出的未抚育林分蓄积量比二元材积表偏低,而抚育后计算出的云杉林蓄积量则略高于二元材积表的计算结果。

  • 孙永康, 武健伟, 缪汶利, 彭敏, 吴克宁, 冯喆, 郭建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国内外生态产品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总结分析,对比了当前3种主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指标体系,并分析其应用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可能性。基于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概念内涵、森林资源发展和基础数据支撑体系现状,以科学性、实用性、适宜性和开放性为基本构建原则,构建以物质供给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及文化服务产品三大类共9项二级指标的核算体系,明确了核算指标内容、基础数据来源、指标权重赋值和应用技术要点。在我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所有权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基础性支撑工作,本研究以森林资源为例提出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以及研究过程,为我国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 崔红娜, 杨柳, 李倩茹, 李校, 许中旗, 贾彦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特征,以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森林表层土壤固氮酶活性,并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中幼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值呈正偏态分布,范围是0.1~0.6 nmol/(g·h),不同林龄固氮酶活性均值排序为10年>30年>20年;土壤固氮酶活性整体上与全氮、全磷、有效铁和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酶活性较高时,其主要受到铁元素的促进作用,当酶活性较低时,其主要受到氮元素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林龄不是中幼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固氮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氮元素和铁元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固氮酶活性的变异。
  • 李成, 刘春敬, 柳月, 李博文, 谢建治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降解是修复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土壤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15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目标污染物,研究鲍曼不动杆菌DP-2对直链、侧链及环状取代PAEs的生物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直链取代PAEs中,随着烷基碳原子数增加,DP-2对PAEs的降解率逐渐升高,其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降解率最高,为94.52%;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降解率最低,为42.30%;侧链取代PAEs中,DP-2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DA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DMEP)的降解率分别为92.33%、52.22%、77.31%和27.75%;环状取代PAEs中,DP-2对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PH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的降解率分别为89.87%、80.56%和62.91%。在此基础上,以DBP为代表性PAEs,采用GC-MS对DP-2的主要降解产物进行了鉴定,主要由DMP、MBP、PA和苯甲酸衍生物组成,DBP主要通过转酯化和水解2个途径转化为DMP和MBP,进一步转化为PA,继续被降解为BA。通过对不同取代PAEs降解途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菌株DP-2对PAEs的降解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DP-2降解PAEs具有较好的广谱性,在土壤PAEs污染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王然, 杨艳昭, 左芝千, 张蓬涛, 董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禀赋优渥的承德市一直以来都是京津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林地作为承德市的主要生态支撑,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驱动机制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生态安全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定量指标法综合核算2010年和2020年承德市林地二级地类,即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 2020年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 693.71亿元,各类服务功能价值量差异较大,有林地(1 557.37亿元,占比56.3%)与灌木林地(1 028.89亿元,占比39.8%)是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2) 2010-2020年间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长154.06亿元,有林地生态贡献率最大,为82.47%;(3)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各类林地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年降水对承德市林地生态价值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相较单一因素作用而言,对承德市林地生态价值的影响有进一步增强,其中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效果占优。
  • 王怡, 李名威, 董殊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潮白河是为北京供水的主要河流之一,位于潮白河上游的承德地区也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随着京承《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签订,正式开启了京承段潮白河流域的第一轮生态补偿。但在本次生态补偿中,存在着补偿资金指标选取不全面、未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流域生态补偿效果。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利用信息熵理论,选取流域面积、流域内人口、人均GDP、地表水资源量、生态保护成本5项指标,构建京承段潮白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型,计算出承德3县的分配比例和分配金额。
  • 宋佳宝, 许北华, 李月, 史宝胜, 周晓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60Co-γ射线辐射对3种丁香的辐射效应,以紫丁香.红丁香.暴马丁香休眠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剂量(0.50、100.200.300 Gy)60Co- Y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观测实生幼苗形态及生理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0Gy以内的辐射剂量能够促进3种丁香的株高、叶长、叶宽的增加以及光合速率、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提升.但高剂量的辐射可抑制丁香幼苗的生长。当辐射剂量最高时,3种丁香的丙二醛(MDA)含量达最大值.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达最低值,同时光合效率受到显著抑制。3种丁香中,红丁香对辐射的敏感度最高,受伤害程度最大。
  • 刘志杰, 郑妍, 李明阳, 牛伟康, 刘冬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秋水仙素棉球处理法和琼脂处理法对灌木铁线莲进行诱变处理,以探究秋水仙素诱导灌木铁线莲多倍体的最佳条件和鉴定方法,成功获得了同源四倍体新种质(2n=4x=32)。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灌木铁线莲的秋水仙素诱变处理,棉球处理法要优于琼脂处理法。棉球处理法以0.2%~0.3%浓度的秋水仙素下处理48~72 h的诱变效果较好,琼脂处理法在0.2%浓度下处理96 h的变异率最高,为20%。琼脂处理可通过延长处理时间增强诱变效果。秋水仙素处理过的植株生长发育较为缓慢、株高降低,叶面积、叶片气孔变大。在对嵌合体不同倍性细胞含量的分析中,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气孔鉴定法进行创新,获得的嵌合率与流式细胞仪的鉴定结果呈极强相关性,推测此方式在多倍体鉴定中具有应用价值。
  • 郑妍, 刘志杰, 张存石, 刘冬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太行铁线莲的最佳繁殖方式,建立组织培养体系,以太行铁线莲的种子和带芽茎段为试材,分别进行了不同激素处理、不同水温浸种处理和不同贮藏方式处理的种子萌发试验,并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对其扦插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行铁线莲种子经50 mg/L 6-BA浸种处理24 h后发芽率最高,为59.33%;以插穗顶部蘸取清水后扦插在草炭∶珍珠岩∶蛭石=1∶1∶1上,有利于其生根;太行铁线莲带芽茎段以0.1% HgCl2消毒7 min时,出芽率最高。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05 mg/L NAA,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05 mg/L NAA+1.0 mg/L KT。
  • 张映婵, 王璐, 韩胜男, 陈段芬, 尉文彬, 牛善策, 郝丽红, 向地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奖赛”(DJS)、“里维拉”(LWL)、“巧克力”(QKL)和“松林公主”(SLGZ) 4个大丽花品种的块根为试材,通过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比较了大丽花块根的抗寒性。结果表明:(1) 4个品种的大丽花块根在-16 ℃时全部死亡;SLGZ半致死温度最低,为-11.89 ℃;DJS最高,为-5.70 ℃。(2)电阻抗图谱弧度大小,DJS的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其他3个品种随温度从4 ℃到-4 ℃的降低而变大,在-4 ℃时弧度最大;在-10 ℃时,弧度较-4 ℃均减小。当温度降至-16 ℃时,4个品种的电阻抗图谱弧形开口方向均发生改变,且其电阻值和容抗值骤降。电阻抗弧度大小和LTO值大小高度吻合。(3)随着温度的降低,4个品种块根中的丙二醛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总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表明,大丽花不同品种间抗寒性存在差异,其中SLGZ抗寒性最强,DJS抗寒性最弱。
  • 熊如玉, 张涵, 蔡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内涵与演化模式,以黄河流域9省(区)1 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 10.8软件分析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格局,调查村落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村落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典型的“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且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开发下村落旅游发展也呈现出“核心-边缘”式、“增长极”式、“点-轴”式演化特征,形成了以成熟型村落、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促进、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的格局。因此,借助黄河流域这一“线性纽带”,通过旅游开发和区域间旅游协作,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 马文娟, 王训迪, 张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降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分析评价过程中经验主导的模糊性,使项目决策、规划、建设、管理更加合理、客观、准确、科学、高效,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采用BIM技术对地理、高程、坡向、坡度、汇水通道、湿地及水域、动物主要活动分布、湿地植物分布、景点分布、建筑与铺装人工设施分布等具体生态因子进行采集、录入、解译处理以及综合叠加分析的方法,完成生态信息模型建构,获取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结构的斑块与廊道分布结构、重点保护区域等信息,继而将信息评价结果与现有地表资源再次对比,得出城市湿地公园内部生态要素的相互影响规律并提出搭建完整的林地斑块、水体边缘植被后期维护、入侵物种防范等建议,保障生态安全结构的稳定;同时搭建的城市湿地公园BIM信息模型以及该技术的应用流程与方法也能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评价提供量化参考,发挥更综合的生态价值。
  • 欧阳嗣航, 叶凡, 韩阳媚, 程顺, 王秀敏, 李玉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是植物体内次生代谢合成的化合物,在大气环境、植物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综述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组成、释放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关于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季节尺度,其中夏季释放种类最多、浓度最大,日变化则会因为不同树种及其他因素影响而不同;其空间变化规律为:南部地区BVOCs排放量和排放速率整体大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影响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因素包括树种、树龄和光照、温度、臭氧、Co2和非生物胁迫等,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聚焦于异戊二烯和几种单萜上,对其他有机物的研究还少有涉及;继续对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模型、负面影响以及内部释放机理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或森林的植物配置和森林康养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 迟建国, 刘杰, 刘勇, 雷登文, 李俊, 刘嫣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频加热辅以真空处理可快速有效脱除受潮片烟中的多余水分,实现防霉养护处理。为探究高频加热防霉处理过程对片烟化学成分的影响,对处理前后片烟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频加热处理会使片烟中的氮碱类物质和钾的含量下降,在烟叶温度升至50 ℃后更为显著,可调节片烟的氮碱比趋近于1,使得化学成分之间更加协调,钾含量的下降影响烟叶的燃烧特性和吸食口感。采用高频加热辅以真空对片烟进行防霉养护处理后的烟叶糖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幅度为0.3%左右,两糖比变化幅度小于0.005,糖碱比、两糖比变化幅度小于1.1,氯含量变化幅度为0.2%以内;烟叶的pH值基本不受高频加热影响。综上所述,设定片烟防霉养护处理最高温度在45 ℃时,处理后的片烟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较小,对烟叶的品质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