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9-01
      

  • 全选
    |
  • 许雪飞1,王艳军1,高鹏2,郑春雅3,许中旗3
    2014, 29(3): 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冀北地区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承德市围场县、丰宁县和张家口赤城县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白桦天然次生林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赤城县黑龙山、围场县孟滦、丰宁县四岔口、围场县燕格柏,其0~1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108.07g/kg、65.61g/kg、52.33g/kg和30.04g/kg;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各地区白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以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随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含量下降速度逐渐趋缓。
  • 陈柏华1,张绍轩2,谷建才2,张锁成2,张汝利3,李娟3
    2014, 29(3): 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坝上高原地区的白桦天然林不同坡位对生长的影响,在河北省丰宁县坝上地区分上、中、下3个坡位设立9块标准地,利用解析木分析法,探讨坡位对白桦天然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位对白桦天然林生长的影响显著。不同坡位白桦树高生长量、胸径生长量及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下坡位白桦天然林生长明显好于上、中坡位,中坡位及上坡位林分生长差异不大。下坡位白桦数量成熟较早,25a时达到数量成熟;中坡位数量成熟较晚,30a时达到数量成熟。
  • 赵海玉1,郑春雅2,刘相兵2
    2014, 29(3): 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燕山山地白桦天然次生林的空间结构,以河北省孟滦林场和黑龙山林场的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角尺度和混交度等空间结构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孟滦林场和黑龙山林场的白桦天然次生幼龄林均呈聚集分布,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8和0.55,孟滦林场的白桦天然次生幼龄林的聚集程度高于黑龙山林场;2个地区的白桦天然次生中龄林也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孟滦林场白桦天然次生林平均混交度为0.32,混交树种只有2个;黑龙山林场平均混交度为0.47,混交树种达到5个。
  • 王艳军1,徐国巧1,李亚男2,贾彦龙3,许中旗2
    2014, 29(3): 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对燕山西部山地常见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45g/kg和28.45g/kg,二者没有明显差异;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下降幅度则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缓,表层土壤对土壤的碳存储贡献更大。总的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深层(30cm以下)相邻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深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造林措施适当、人为干扰较少的条件下,人工林同样可以维持与天然林相近的较高的土壤碳储量。
  • 姚卫红1,姚卫星1,杨新兵2,张荣风2,田超2
    2014, 29(3): 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m的样带法,比较了林分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随距林缘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为630株/hm2 时,随林缘距离的变化不明显,其他密度林分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与距林缘距离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73 5。低密度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好于高密度林分,不同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与林分密度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能较好地反映华北落叶松的林缘效应
  • 王广海1,王艳军1,黄龙生2,金春生1,刘丽颖2
    2014, 29(3): 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行林下侵蚀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保育,以冀北山地典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侵蚀沟内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沟内平均物种丰富度约为13.03,低于沟外,物种组成主要为耐干旱瘠薄物种,无明显优势种;沟内群落密度为131.3株/m2,明显低于沟外的211.6株/m2;沟内物种均匀度指数高于沟外,但两者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对比侵蚀沟两侧坡面多样性可知,半阴坡耐阴喜湿植物重要值较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半阳坡,而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
  • 付晓燕1,江大勇2,高兴九3,王丽华4,钱栋4
    2014, 29(3): 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引导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正确评价沙地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对黄羊滩沙地的沙化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地处张家口市宣化县的黄羊滩沙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运用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飞蓬、胡枝子、狗尾草3种植物出现的几率最大,而黄羊滩地区共有植物92科288属527种。对3个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数较多的1号样地的杨树、刺槐混交林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是最高的,其中物种数达到17种,均匀度指数为2.087 8、多样性指数为0.872 4、丰富度指数为3.384 5,而8号样地的沙柳地物种只有狗尾草1种,而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都为0。由此看出:黄羊滩人工林下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还很低,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数较多,各个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应大量营造混交林,包括针阔混交林、阔阔混交林,以提高黄羊滩沙地人工林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 盖力岩1,于树峰1,徐学华2,张燕华1
    2014, 29(3): 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规律,对木兰围场低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内苗木更新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内更新苗的主要种类有华北落叶松、山杨和油松。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120~140m2 时最大,达到2 411株/hm2;而油松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为196株/hm2。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大径级和大高度级更新幼苗数量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林隙面积达到160~180m2 时达到最大值;而油松在40~60m2 时达到最大,径级大于2cm的更新苗密度为69株/hm2。
  • 林阳,王世忠
    2014, 29(3): 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油松混交灌木树种的耐阴性,通过设置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对柠条、紫穗槐、荆条、沙棘等4个辽西地区常见的油松混交灌木树种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响应曲线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叶绿素a/b值差异不显著,不同遮阴处理间差异极显著。4个灌木树种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大,其叶片叶绿素a/b值均表现出波浪式的变化趋势,变化曲线的最低值出现在45%透光率处理时,全光状态下和5%透光率遮阴处理时,各树种的叶绿素a/b值基本相近。从4个灌木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参数数值上看,沙棘的各项指标数值均最高,其次是紫穗槐。荆条的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都是最低的,虽然其光能利用率较低,但是因为其呼吸速率低,所以进入积累干物质状态的速度较快,且其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低,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是4个灌木树种中耐阴性最强的,其次是柠条,耐阴性最差的是沙棘。
  • 王海东1,李明桂1,张丽玮2,徐学华2
    2014, 29(3): 2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冀北山地油松林枯落物的持水规律,对其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和有效拦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枯落物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蓄积量分别为2.95t/hm2 和11.58t/hm2。油松林枯落物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持水量在浸泡6h和4h时基本达到饱和;吸水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油松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28t/hm2、14.23t/hm2,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69t/hm2和10.77t/hm2。
  • 王海波1,李慧峰1,李云2,何平1,杨建明1,李林光1
    2014, 29(3): 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泰山嘎拉’苹果的优质生产理论和技术提供基本资料,研究探讨了M26中间砧对‘泰山嘎拉’果实品质和味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八棱海棠为基砧,采用M26中间砧嫁接‘泰山嘎拉’,与未采用M26中间砧嫁接的对照相比,果实单果重由208.06g增加到232.83g,差异极显著,果皮花青苷、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升高,果肉硬度显著增加,但果形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在采用和未采用M26中间砧嫁接的‘泰山嘎拉’果实中均检测到3种糖与6种有机酸组分,其中糖组分均以果糖含量较高,葡萄糖、蔗糖次之,有机酸组分含量均以苹果酸最高,琥珀酸、草酸、乙酸、柠檬酸、酒石酸较低;采用M26中间砧嫁接的‘泰山嘎拉’果实果糖、葡萄糖含量及糖总量显著高于对照,其果实甜味指数绝对值与风味指数值分别为1 759和3 999,也显著高于对照值。上述结果表明,M26中间砧对提高‘泰山嘎拉’的果实品质和味感具有促进作用。
  • 任红菊1,3,李保国2,3,董丽欣3,4,施丽丽3,孙萌2,张彦坤2
    2014, 29(3): 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核桃栽植过程中的有效整地方法,采用表土作埂和表土回填2种方式研究了整地过程中不同表土利用方式对核桃树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回填和表土作埂的核桃幼树平均树高分别为106.8cm、63.6cm,平均单株长枝数量分别为10个、4个,均为表土回填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表土回填和表土作埂的1a生核桃幼树平均基径分别为2.13cm、1.22cm,表土回填显著大于表土作埂的。在0~20cm土层中,表土回填和表土作埂的核桃幼树≤1mm的根系数量分别为77.7条、45.3条,表土回填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1~3mm的根系数量分别为10条、6条,表土回填是表土作埂的1.67倍。在20~40cm土层中,表土回填和表土作埂的核桃幼树≤1mm的根系数量分别为126条、87.9条,3~5mm的根系数量分别为13条、8条,均为表土回填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在40~60cm土层中,表土回填和表土作埂的核桃幼树≤ 1mm的根系数量分别为134条、75条,表土回填极显著高于表土作埂的。因此,在整地的过程中,采用表土回填的土壤利用方式有利于核桃幼树和根系的生长。
  • 许晴,李亚男,许中旗
    2014, 29(3): 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宣化牛奶葡萄以庭院式栽培为主,目前仍大量沿用传统的漏斗式栽培模式。为了给这种传统葡萄栽培方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观测及农户调查等方法对漏斗葡萄栽培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葡萄产量为2.65万kg/hm2,经济收益可达18.38万元/hm2,宣化区总产量达到3 600多t,经济收入达到2 500万元;该栽培模式在庭院中创造了丰富的生态位,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调查的30个农户中,观察到87种植物,分属43科62属;漏斗葡萄地上部分碳贮量可以达到5.85t/hm2,而且由于寿命较长,葡萄植物体内存贮的碳能够得到长期固定;同时,漏斗葡萄造型优美,景观独特,具有突出的旅游开发价值。
  • 赵爽1,任俊杰1,齐国辉1,2,李保国1,2,石鹤飞3,赵福洞1
    2014, 29(3): 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综述了核桃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概况,包括树体生长性状、开花结果相关性状、果实相关性状及抗性相关性状等,以期通过对遗传规律的分析,为核桃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参考。
  • 国志锋1,苑林2,崔玉杰3,相昌发3,李生萍3,郑健3
    2014, 29(3): 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辽东丁香种子萌发特性,在赤霉素(GA3)浓度分别为0、10、50、100、500、1 000μmol/L,温度依次为10、15、20、25、30、35℃,光照强度为0、24.9、35.5、67.3μmol/(m2·s)的条件下,研究了GA3、温度及光照等因素对辽东丁香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GA3最适处理浓度范围为10~50μmol/L,其中50 μmol/L时的各项结果均明显提高;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低于15℃或超过35℃发芽均受到抑制,且最适萌发温度为20℃;光照对辽东丁香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蒋素华1,袁秀云1,刘佳2,马杰1,崔波1
    2014, 29(3): 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算盘子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以算盘子无菌苗茎段为材料,建立了算盘子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 +IBA 0.5mg/L;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5mg/L;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1mg/L。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算盘子组培快繁有显著影响,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适当配比得到算盘子快繁的最佳培养体系,可以解决算盘子产业化生产中种源质量参差不齐和短缺问题。
  • 周春娜1,佟欣2
    2014, 29(3): 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美国红栌传统方法繁殖系数低的问题,以其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美国红栌组培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栌带芽茎段经0.1% HgCl2体表灭菌5min,在MS+30.0g/L蔗糖+6.0g/L琼脂初代培养基中可获得高质量无菌材料。经过对不同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WPM+1.0mg/L 6-BA +0.1mg/L NAA +30.0g/L蔗糖+6.0g/L琼脂为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不定芽分化率可达92%;最佳不定根分化培养基为1/2MS+0.5mg/L NAA +0.1mg/L IBA+15.0g/L蔗糖+6.0g/L琼脂,不定根分化率可达100%。该体系可直接用于美国红栌的苗木生产。
  • 左利娟,李志强
    2014, 29(3): 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优雅’薰衣草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探讨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水平等因素对其腋芽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0.1%的HgCl2消毒,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以6min为宜;继代增殖培养基以MS+BA 1.0mg/L+IBA 0.15mg/L为宜;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 0.5mg/L为宜。
  • 郑素珊
    2014, 29(3): 2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城市林业现状,采用数据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北京市城市林业存在林分质量较差、人均森林覆盖率较低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指出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提高城市林业管理水平、优化林分结构等方面出发,有效改善城市森林生态环境,进而改善北京市人居环境,为建设绿色北京奠定基础。
  • 张云龙,岳素红,张娣,李会平
    2014, 29(3): 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僵菌是桑天牛的生物防治菌种之一。为探究白僵菌菌种退化的遗传机理,以便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控制菌种退化、提高其生物防治效率,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各代白僵菌株在蛋白质水平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酶谱共出现2~7条酶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主要酶带一直存在且酶谱类型未变,但酶的活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几条主要酶带(A、B、E、C)的活性变化更为明显;从聚类图中各菌株排列次序来看,各代菌株按照传代顺序排列,与第1代菌株比较,继代次数越多其间的类间距越大,变异越大,相似度越低,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严重影响其杀虫效果,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白僵菌菌株的退化。
  • 耿林,毕拥国,王志刚
    2014, 29(3): 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蜜源-糖醋液是一种广谱性引诱剂,对多种害虫均有引诱作用。为了筛选蜜源-糖醋液对苜蓿盲蝽引诱的最佳配比,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9种不同配比的蜜源-糖醋液,研究其对苜蓿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蜜源-糖醋液的引诱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当糖、醋、酒精、枣蜜的配比为20∶15∶5∶2时,蜜源-糖醋液对苜蓿盲蝽的诱集量最大,为每3d引诱(94±32.79)头;蜜源-糖醋液对雌、雄苜蓿盲蝽均有引诱作用,且诱集到的雌虫数量高于雄虫。不同时期,相同配比的蜜源-糖醋液的引诱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引诱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0d之后的引诱量显著降低。
  • 权俊娇,马行,刘莹莹,过昱辰,陆小平,王波
    2014, 29(3): 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夹竹桃叶提取液对红蜡蚧若虫的防治效果,以无氯清水和95%乙醇为溶剂,提取得到夹竹桃叶水提液和夹竹桃叶醇提液,对红蜡蚧初孵若虫涌散期的防治效果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夹竹桃叶提取液对红蜡蚧初孵若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增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上升。夹竹桃叶水提液1∶10、夹竹桃叶醇提液1∶10浓度配比的防治效果最好。
  • 陈明叶1,邰宝成2,曹杨宇1,刘杰1,张斌1,刘洋1,周国娜1
    2014, 29(3): 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从诱捕器的类型及影响诱捕效果的因素两方面论述了性信息素诱捕器在梨小食心虫监测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北方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的准确、高效、经济、简便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刘广营,于泊,赵国华,吕康乐,郭延朋
    2014, 29(3): 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冀北山地的森林鼠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通过铗捕法和洞口统计法进行鼠害种类及密度的调查;通过踏查确定主要危害树种;采用化学、物理、营林、生物药剂、天敌等5种方法进行了防治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主要鼠害为棕背,油松是其主要为害树种;7月、8月是其为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物理防治(树干套管)和营林措施(割灌除草)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3%和89%,并且具有可操作性,适合大面积推广;天敌防治见效周期较长,是解决森林鼠害的治本之道,但短期效果不太明显,生物药剂防治效果不佳。
  • 祁振声
    2014, 29(3): 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证“ ”的原植物,对通称“茱萸”的“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进行了深入辨析。结果表明,古本草中的“吴茱萸”并非今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而是同属的臭檀吴萸E.daniellii(Benn.)Hemsl.;历代典籍中的、藙、、茱萸、食茱萸和竹叶椒,即今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是食物辛香调料、杀菌防腐剂和传统中药,古人还认为它有避邪除害作用。同属的青花椒Z.schinifolium Sieb.etZucc.可能是其地理替代种。